永宁县:城乡“结亲家” 从“相邻”走向“相亲”-新华网

永宁县:城乡“结亲家” 从“相邻”走向“相亲”

2025-11-24 16:57:23
来源:永宁县委宣传部

  “您快尝尝,闽宁镇武河村的苹果,甜得很!”永宁县“团结大集”上,宁和社区助农摊位上挤满了买苹果的群众,印着“武河村”字样、盛满红彤彤苹果的纸箱一排排摆开。这是宁和社区为闽宁镇的武河村“亲家”实践站正在销售晚熟的苹果。这一幕暖意融融的场景,正是永宁县创新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亲家”结对共建模式,促进资源共享、服务共推、文明共创的生动缩影。

  机制破题,架起城乡“连心桥”。永宁县2025年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亲家”模式试点工作以来,积极推动团结西路街道办与闽宁镇7对共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准“结亲”,签订共建协议,建立“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品牌共创”长效机制,开展结对共建活动32场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带动闽宁镇自主开展各类活动400余场。城市社区的党建治理经验、志愿服务资源、商圈流量优势,与闽宁镇乡村的红色教育资源、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特色农产品等形成“双向补给”“按需配对”的精准对接,让文明实践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节日为媒,文化交融暖人心。以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载体,“亲家”实践站们携手通过“文化走亲”、非遗传承等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端午佳节,永和社区志愿者专程为闽宁镇福宁村高三学子缝制“金榜题名”荷包,宁和社区与武河村共同摆起百家宴,秦腔爱好者即兴登台切磋;建设社区与原隆村在“月满中秋”邻里节里共话民族团结;重阳节玉海村实践站内,玉海村孩子们为老人送上手工贺卡,社区志愿者为大家表演精彩节目,敬老孝亲的暖流浸润人心。旱地赛龙舟、非遗漆扇制作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城乡居民在民俗体验中情谊更深,文明新风更浓。

  实践赋能,产业文化双丰收。宁和社区与武河村“结亲”后,在小区设立直销点,通过“团结大集”开辟助农摊位,“线上线下”累计帮助武河村村民售出苹果3000余斤。“下一步我们要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城。”宁和社区实践站负责人郭瑞芬的规划,道出了“亲家”间的深度协作构想。利民社区与福宁社区共同打造“红色课堂”,邀请退役老兵带领“小军娃”模拟重走长征路,开展“忆苦思甜”思想政治教育;南环社区与玉海村联合设计“红领巾研学路线”,串联耿飚红军小学、红色非遗馆、绒山羊养殖基地,让孩子们在研学中感悟红色精神、了解乡村产业,通过文化传承凝聚城乡发展合力。

  品牌生根,治理效能再提升。随着“结亲家”模式的深入推进,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品牌在悄然生长。南环社区与玉海村打造的“‘红领巾’携手‘橄榄绿’研学行”,将耿飚红军小学的校史教育、绒山羊养殖基地的产业探访与红色印记主题教育展示中心的红色教育精神融为一体,让研学之路成为成长课堂;利民社区与福宁社区联合银行、科技企业组建的“关爱老兵联盟”,将社区慰问升级为社会合力,上门探访行动不便的退役军人,让尊崇军人的氛围愈发浓厚。

  “这既是新时代‘山海情’的延续,更是文明实践创新的生动探索。”永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永宁县将继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亲家”结对共建机制,让黄河岸边的城市文明与贺兰山下的乡村文化持续激荡,推动城乡关系从“相邻”走向“相亲”,从“联动”升级为“共赢”,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更强文明动能。(王佳佳)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