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对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予以命名,银川市荣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西北五省区中第二个获此殊荣的首府(省会)城市。
示范创建“聚合力”,以创促建“树标杆”。自第三批示范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银川市坚持以创建促提升、谋发展,将法治建设融入政府工作各环节,政府透明度指数连续6年全国前十,营商环境综合便利度连续6年全区第一,涉企执法投诉数量下降30%以上,行政复议案件量是行政诉讼案件量的1.5倍,国家信访局督办受理办理不规范信访件下降61.5%,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9%,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证照分离”改革“3124”、规范涉企执法监督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等10个单项获评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居全区首位,实现从“点上突破”到“整体跃升”跨越。
立法决策“应民需”,制度保障“固根基”。统筹推动“立改废”,充分发挥司法部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开设群众参与立法“直通车”,全国率先立法设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银川企业家日”,2023年以来先后制定、修订《银川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车辆停放管理条例》《银川市燃气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33件,覆盖生态、民生、产业等各领域,回应群众期盼。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审查等“十必审”,在全区率先建立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制度,编制合法性审查事项指导目录清单,审查率、报备率保持100%。连续5年编制并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持续为“三都五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筑牢法治屏障。
法治赋能“助企兴”,营商环境“添活力”。连续召开3届民营经济大会,“审批局、营商局”分设模式领跑全国。推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指引80条,发布厚植营商沃土《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政策环境指标位列全国前五,全市累计在册经营主体总量达42.1万户。全域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葡萄酒产业、“办证难”等“一件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在西部地区首推“项目管家”,全区率先试点开展“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实现开办企业平均3小时办结,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6年西北第一。打造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检察工作联系点、法律服务站点23个,银川经开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被中国法学会确定为先进基层服务站点。在全区率先建立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将112家信用好、风险低企业纳入管理,明确221项免检、降频事项。推行涉企检查扫码入企,全面深化涉企执法“综合查一次”,全市行政检查数量和涉企执法投诉举报数量同步下降30%以上。建立涉企诉讼案件“繁案精审、简案快审、类案专审”机制,案件平均审理期限缩短至54天。
法治护航“惠民生”,社会治理“见实效”。推行政务服务“周末不打烊”事项193项,在全国首创设立政务服务“地摊IP”“市民大厅怀远小厅”,开展“银领办”帮办代办服务超4万人次。打造全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试点,建立线上线下复议申请接收点73个,以“不见面”受理申请占比超60%,行政复议案件量达到行政诉讼案件量的1.5倍。加强行政应诉工作,使“告官能见官,出庭又出声”成为常态。大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一体推进领导包案化解、信访源头治理、积案清理攻坚。“塞上枫桥”品牌做优建强,“和谐大叔”、“小燕”调解室等先进经验走向全国。建成法治文化阵地624个,培育全市“法律明白人”8006名,开展“法律知识大比拼寻找身边的法律明白人”系列活动24场,14个村(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打造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会客厅”,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服务力度,2023年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4万件,挽回经济损失7458万元。
银川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法治建设决策部署,以示范创建为契机,坚决扛起“双示范市”建设时代使命,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作表率”首府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地区的标杆引领作用,创造更多银川经验、银川模式、银川样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篇章注入持久法治动能、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