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舍不得丁书记离任,希望组织批准丁书记继续担任我们的驻村书记。”在盐池县大水坑镇新建村,村民听说来自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的驻村第一书记丁振倍即将离任,便自发相聚在村委会,向组织写申请书、按红手印,希望留住丁书记。
7月1日,丁振倍收到来自盐池县委组织部的批复,双手有些颤抖,当他看到“丁振倍继续留任新建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字样时,瞬间红了眼眶。
驻村7年,从普通驻村队员到第一书记,从大水坑镇红井子村到新建村,丁振倍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感动。
想起2019年第一次入驻红井子村的场景,丁振倍有些恍惚。当时,红井子村下辖8个自然村的613户人家,像散落的棋子分布在荒滩上。一块块田地里,稀稀拉拉的荞麦盖不住地皮;坑坑洼洼的乡村路,扬起的尘土有半人高……回忆起初到红井子村的见闻,他神色沉重。
“万事开头难!”丁振倍入驻红井子村的第一天,便在驻村日记的首页写下了这5个字。“那时候,我骑着摩托车,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丁振倍回忆道,因为宁夏盐池地区天气干旱,村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村中只剩400多名老年人,其中高龄残疾老人就有15户,生活困难无人照料,村里3000多亩耕地也已撂荒多年,没有撂荒的土地也只能种植荞麦等低产经济作物,每亩收入只有七八十块……越走访,他的心情越沉重。
面对撂荒的耕地,丁振倍通过全面摸排、多方调查,决定将村民的闲置土地由村集体集中承包,然后进行土地流转,让愿意种植的个体或者集体种植,发展集体经济。
乡亲们听说土地要流转后,心里就有些犯嘀咕:“土地流转后还能收回来吗?”
为说服老乡,丁振倍掰着手指头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你撂荒的耕地都快变成杂草滩了。土地流转后,坐在炕头每亩地就能收入100块,最重要的是咱以后还有权收回土地。”
丁振倍的话让不少老乡吃了“定心丸”,一亩、两亩……一个个村民最终在土地流转登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年后,80亩的流转地,开满了金灿灿的万寿菊,村民们站在地头上,笑意盈面。那一年,红井子村打破了长期以来集体收入为“0”的局面,村集体首次创收10万元,大伙的日子有盼头了,丁振倍的信心也足了。
丁振倍的信心越足,他的“铁脚板”也走得越快: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将优质滩羊、荞麦、土鸡蛋等产品卖进省城,实现年收益10万元;协调采油三厂红井子作业区的铲车修出3条村生产路,终结了村民“雨天一脚泥”的历史;以“党建联盟”的形式,开展志愿活动,每年为村里孤寡、低保老人送去近万元的米面油等慰问品;邀请宝石花医院医生走进田间地头,守护村民健康……驻村期间,他多方奔走,协调资金,让红井子村这个“空壳村”蝶变成了“幸福村”。
红井子村4年的淬炼,让丁振倍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荣誉。2023年7月,他带着组织的肯定,前往新建村担任第一驻村书记。
新建村位于盐池县大水坑镇东部,下辖9个自然村。驻村后,为尽快掌握新建村的情况,丁振倍带着同样来自采油三厂的驻村队员陈伟立即开始随访。他们用2个月的时间,走遍了9个自然村556户人家,为低保户、残疾户、监测户、大病户等建立了“专属档案”,详细记录着他们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等。
面对106户脱贫户、200多名空巢老人,干旱缺水且没有青年劳动力的窘境,丁振倍陷入思考: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一次,新建村与红井子作业区姬四联中心站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丁振倍偶然听说姬四联中心站种植的西梅已经成熟,不仅收成好,还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他眼前一亮,心中顿时有了主意——发展庭院经济。
回村后,他上网了解了西梅的成长条件,并邀请专家对新建村的水质、土壤、环境进行了进一步考察。同时,多次前往银川各大市场、水果店,西梅产地进行调研,了解到西梅富含多种维生素,有着产量高、易储存、市场需求量大等优势。
他和陈伟将种植西梅的想法汇报给采油三厂,希望得到组织的支持。同时动员老乡了解和种植西梅,发展庭院经济。
面对新书记的新想法,大家都犹豫不决。气氛微妙处,脱贫户宋花率先站了出来,“我种,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院子里种上西梅不仅能多些收入,还能给我的日子增添点生机。”
宋花、李发海等这些丁振倍日常最挂心的人,一个个表示,愿意率先试点种植西梅。
为让村民尽快尝到甜头,丁振倍和陈伟特意挑选了已成长3年的成熟果树,确保当年种植,次年结果。目前,新建村的5亩100棵西梅树长势喜人,预计亩产过千斤,总经济效益保守估计超5万元。
在新建村,丁振倍向采油三厂协调铲车帮老乡拆除危房50多间,修路10公里,为群众节约资金8万多元;通过直播带货、动员同事亲友人等形式,为老乡销售滩羊80多只,销售西瓜2000多斤,带动群众增收10万元。
“交心。”回过头来看,丁振倍用两个字总结走近群众的诀窍。“和老乡相处,要从细处、小处着手。” 因为交心,他第一时间帮曹德兵落实了大病重病医疗救助,因为交心,给监测户何振强家的厕所改造提供政策性帮扶……也因为交心,丁振倍得到群众的信任越来越多,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
驻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老乡口袋逐渐鼓起来的同时,丁振倍带动老乡积极开展“六个先锋”示范引领行动,每年评选“优秀示范户”12户,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渐渐地,老乡脸上的笑容变多了,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睦。
“任满换届,老乡舍不得我走,其实我也想继续留在新建村,再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拿着组织的留任通知,丁振倍既为这份信任感到自豪,又觉得压力十足。产业发展难度大、村民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这些又成了丁振倍新征程上要攻克的新难题。(田海花)